红河拼团购房104群(58)
  • 浅浅:这个楼盘到底好不好?
  • 雪花飘飘:好的呢。
  • 零:这个楼盘周边环境设施怎么样?
  • 英雄:我去看过,很齐全。
  • 牛转乾坤:这个楼盘价格波动大么?
  • 日记本:这个楼盘性价比高。
  • 回忆:我建议你们去楼盘看看。
  • 大头:也可以直接咨询置业管家。
  • 吃了么:什么时候大家一起去看看啊。
  • 蓝天:上周我已经签合同了。
153人申请入群

传统衡量指标已失灵 一线城市楼市难言“顶”

发布时间: 2016-03-15 10:42:09

来源:

分类: 本地楼市

74次浏览


[摘要]只要货币宽松的大周期不结束,加杠杆全面启动,一线城市楼市就难言“顶”,这在所有发达经济体都有先例。

既然需求抑制挡不住,政策只能定位于缓解房价上涨的负面影响,“供给侧”是一个很好的思路。

对于狂飙的一线城市楼市,管理层终于发声了。两会上,住建部部长陈政高表示,4个城市正在想方设法稳定市场,具体措施包括:一是实行严格限购政策和差别化的税收、信贷政策;二是增加土地供应,并及时公布信息,稳定信心;三是增加中小户型供应数量,搞好保障型房屋供应建设;四是打击各种交易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;五是正确引导舆论。

笔者认为,管理层尽管发出了强烈的打压信号,但从需求侧抑制一线城市楼市的思路明显过时了。问题是,防止楼市大起大落一直是政策的准绳,而一线城市楼市在热度上已“爆表”,管理层缘何没有惯性地以强力政策来打压呢?笔者认为,在当前经济增速“换档”和货币政策大周期宽松的情况下,一线城市房价上涨是谁也挡不住的事,不与经济规律为敌,通过供给侧之“柔”来克房价暴涨之“刚”,或许是未来一线城市楼市政策的主基调。

目前,就一线城市楼市,以传统的空置率、房价收入比、租售比、“刚需”购买力、适龄购房人群、人均住房面积等,作为衡量一线城市楼市健康不健康、有没有泡沫、会不会崩盘的基本面,完全是“旧瓶装新酒”。风物长宜放眼量,楼市分化是社会、财富、人口分化的一个缩影,财富在人群和区域上的集中正在进行。

“新经济”第一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,凸显其必须要在“阵痛期”成长起来,以实现对于旧模式的新陈代谢,高位不胜寒的系统性风险软着陆。但转型很痛苦,维持货币环境宽松,让旧模式不至于过快下滑实乃不得已,而消费和投资两端“通吃”的楼市则是再好不过的抓手了。1969-1973年的日本、1992-1996年的韩国、2001-2006年的美国,概莫能外。由此,“去库存”选择了“做加法”,例如棚户区改造、激励改善型需求、农民工购房。大环境如此,楼市“领头羊”的一线城市能紧缩吗?

更为关键的是,在经济“换档期”和“阵痛期”,新兴产业还没有成长起来,对于过去几十年制造业繁荣期积累起来的财富来说,就意味着“资产配置荒”。2014年以来,股市从“大牛”到“震荡下行”,证明了“新经济”不能拔苗助长。吃了教训后,回过头来不得不维持长周期宽松货币环境,让旧模式下滑得慢一些,同时在供给侧全力支持“新经济”,让新模式成长得快一些。

同时,经济升级换档,银行贷款“弃制造业、从服务业(包括按揭贷款)”的大趋势很明显,我国银行大型企业贷款占比由2010年的27%下滑到2013年的21.5%。未来,基于坏账率低(0.29%)、资本消耗少、国家政策扶持(证券化),按揭贷款将处于一个最快速提升的时期。货币长周期宽松叠加杠杆率全面提升,通胀如影随形,加上“资产配置荒”,未来一段时间,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将会在我国明显显现,一线城市的楼市将成为资产保值增值的最后“安全垫”。

只要货币宽松的大周期不结束,加杠杆全面启动,一线城市楼市就难言“顶”,这在所有发达经济体都有先例。因此,对一线城市楼市,传统的基本面判断指标已经失灵,而政府基于此在需求侧做的任何抑制,或仅是一个影响很快衰竭的短期“脉冲”。2016年1月2.5万亿的信贷投放中,近一半进入了按揭市场,房价上涨预期主导了信贷流向。想反,需求端的任何抑制政策,或许会强化赶政策“末班车”的效应,加速楼市“赶顶”过程,给投机炒作的火焰上浇油。

既然需求抑制挡不住,政策只能定位于缓解房价上涨的负面影响,“供给侧”是一个很好的思路,比如加强高房价下的住房保障,增加低总价住房,保障基本需求,如深圳要建40万套保障房、向海洋要空间,上海重拾“90/70”等等,这是未来政策的重点。

责任编辑: zhangyunxiang

团购报名

最新楼讯
楼盘导购更多>>
购房指南更多>>
小编推荐
订阅楼市楼讯